本书收录论文23篇,分为三篇:中华文化的国际认同与传播(上篇)、中华文化“走出去”与海外统一战线工作(中篇)、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浙江优势及浙江模式(下篇)。
本书是在作者讲授的“民间审美文化”课程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书稿。作者提出,讨论民间审美问题,除了要撇开业已固化的“文人心态”和人们较为熟知的文人审美的模式,还必须在学理上进行“空间性”转移,进入到民间审美文化的生产和传播场域。
本书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包括北京城营建中的“礼”:权力与秩序;城市经纬:街区坊巷的形态;空间的伸展:商业文明对城市的刑塑;出入庙堂:文人官僚的京城生活;构屋与安居:风尚与习俗的规制和园居:践行人与自然的交流。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主要行业贸易发展报告;专题文章;2010年相关市场调研统计及数据图表资料。
本书内容包括:分行业发展报告;专题文章;2009年首都文化贸易发展报告相关资料。
本书搜集和整理了我国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文化相关数据,借助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区域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和评估,揭示了我国区域文化发展的客观现状,理清了区域文化发展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为探索推进我国区域文化建设、促进区域文化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书通过对美国等西方国家“软权力”、媒介垄断及文化渗透等方面的论述,建立起对全球传播的研究框架,分析了美国等西方国家文化传播的价值、实质和意义。同时指出,20世纪末以来,西方国家在全球形成规模庞大的传播体系,信息文化单向流动的问题愈加严重。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传播体系中处于从属和被支配的地位,信息主权和民族文化面临着冲击。对于中国来说,大众传媒的发展战略应变被动守为主动出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并加大对外信息文化的传播力度,不断提升中华优秀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本书分为三篇,包括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机理、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评价和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对策。内容分九章,分别是:文化产业园区价值诱导:园区剩余挖掘;文化产业园区稳定机制:园区网络构建;文化产业园区动力源泉:城市与产业发展诉求;文化产业园区评价理论综述;文化产业园区评价体系构建等。
《中国文化企业报告》是以国内文化企业为对象的专题研究报告,主要以促进和提高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为基本指向,致力于做成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研究平台和智库。本书主要是对2017-2018年(含2017年全年和2018年初)文化企业发展状况、存在问题、趋势前景、对策思考等进行分析以及相关案例进行剖析,突出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和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对策性研究,借此为国内文化企业及相关投资机构了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动态、把握企业发展定位、进行战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或参考。
本书是以杭州互联网文化产业为对象的专题研究报告,共分四个部分:新环境下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数字娱乐、传媒、出版等文化产业的现状;通过对阿里巴巴、网易、华策等案例的分析,展现杭州文化企业的发展情况;调查杭州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区域发展水平,展示杭州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国强民窘愈演愈烈?青年正在“消失”;越来越需要“快乐”;“微”抵抗还是娱乐自慰?消费、幻觉与资本主义等。
本论文集回顾了近代以前中华经典的海外传播历程,总结了中华经典成为东亚共同文化的历史经验,探讨了近代以后东亚思想界和文化界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重建东方文化话语体系的思想成果,对我们在当代背景下,积极促进中华经典的海外传播是很有意义的。
本书在中国“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热词”,“软实力”也已经成为一门“显学”,从国家层面到最基层政府层面,从高等学府到实践部门,都在谈论“软实力”,软实力的研究和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当今信息革命正席卷全球,世界一体化的浪潮汹涌澎湃,软实力的研究与建设又面临时代性的嬗递和拓展,我们需要站在新的高度,对其有新视野的延伸。
本书以云南为案例,从适宜外向发展的产业评估好选择、产业外向发展的战略和途径,以及产业基地建设等方面全方位探讨了云南面向“一带一路”如何推动产业外向发展。
本书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原则;以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深入把握一元指导与多样发展辨证统一规律;应重视“市场”这个要素;打造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注重发挥文艺的作用和功能;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维度。
本书内容分为总报告、新全球化下的国家秩序与国际合作、对外文化交流的可持续性与转变、国家形象与文化传播、港澳台文化交流与实践四个板块。主要内容包括:从国内社交媒体的口罩之争看跨文化差异;双城记——首尔和大邱的抗疫故事等。
本书从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所面临的政策问题、全球化进程与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问题、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现状及问题、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等内容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特色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述评,分析了本书的研究视角、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