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分析量价之间的关系为主要内容,共分为11章,主要包括零基础学量价、图解六大成交量指标、图解成交量形态学、典型量价形态操作分析、成交量中的预警灯、在异常的成交量中获利、分析成交中的假象等内容。
本书共分为十四章,内容包括:信用评分基础认识与应用、信用评分模型规格与设计、分组(Segmentation)目的与分析选择、细致分析与自变量分析、模型建立方法讨论等。
本书将揭示张化桥经历三年惊心动魄、在希望与绝望中游走的日子。他看到了金融业的内幕,体会到影子银行业的辛酸和黑暗,并在本书中分析了当下中国金融体系中最大的风险,预示下一波次贷风暴的起点。
本书主要介绍了人民币汇率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架构,研究了中国和世界经济中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及国际货币体系与人民币汇率管理策略等内容。
本研究主要运用实物期权理论来分析新技术投资环境内的各种不确定性与演习对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影响机制与效果,具体运用随机动态规划方法对新技术投资评估与决策进行数学模型的构建与求解并推导出最优决策规则,然后基于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运用调查研究方法对理论模型的相关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
本书基于农户融资的视角,重点研究信贷约束与农村非正规金融之间的内在联系。本书通过结合农村金融市场上广泛存在的信贷约束与农户通过非正规金融渠道融资的现实,将各种类型的信贷约束量化到农户融资成本中,构建了农户融资的理论模型。
本书从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入手,依据凯恩(Kane)的著名监管辩证法理论,将研究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的“斗争模型”即“监管—创新—放松管制—再创新”扩展为“危机—监管—创新—放松监管—创新过度—新危机”演化过程,对大萧条以来金融监管、创新与危机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梳理和严谨的逻辑推理分析,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金融监管-金融创新-金融危机”的演化机理,从而论证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失衡是造成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成因,形成了一个分析此次金融危机成因的纵深研究新视角,强化了对金融创新、金融监管和金融危机的关系的认识。
本书从企业上市、政府在资源分配中的作用以及银企关系等角度系统分析了我国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原理和机制,是法学和经济学理论在转型经济国家的应用和发展,对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书以问题为导向,从理论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微型金融发展与反贫困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论证了微型金融发展在增强穷人及贫困家庭减贫、脱贫、致富的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总结、补充和完善了微型金融对减少贫困的影响机制(包括直接影响机制和间接影响机制)的研究等。
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一、研究起点:国际经验的借鉴,包括国际组织金融市场统计的实践与经验、主要国家金融市场统计的实践与经验;二、量化分析:金融市场统计的数量方法,包括统计方法及其在金融市场统计中的应用、计量经济模型法及其在金融市场统计中的应用;三、评估 工具:中国金融市场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分别构建了商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其他金融市场、金融稳健的统计指标体系;四、应用研究:中国金融市场的统计分析,包括金融市场流动性的评估——以股票市场为例、金融市场效率的评估——以资本市场为例、金融市场风险的评估——金融市场的综合衡量、中国金融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本书以1897-1937年我国银行制度的演变为研究对象,从动态的角度对银行的融资结构、公司治理、激励与约束机制,以及银行制度的整体变迁进行深入、系统分析。
本研究基于城镇化发展、结构转型与政府公共投资及其效率的相关理论,提出了城镇化、结构转型与政府公共投资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围绕城镇化政府公共投资的现状、制度变迁等展开分析。
本书从理论支持→应用基础→评估技术与方法→指标体系、评估模型及实证分析→管理体系五个层面展开论述,突破了该领域传统研究成果的系统性与可操作性不足的局限。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投资项目绩效评估方法体系。
本书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以金融机构利益冲突经济学为基础,以中国新兴金融市场为背景,系统研究了中国基金家族利益输送问题。全书共分九章,内容包括:基金家族利益输送问题研究回顾;资源配置与基金家族利益输送;交易策略与基金家族利益输送;公募基金与社保组合之间的利益输送;基金家族与券商之间的利益输送等。
本书将SEEA和环境金融统一起来考虑,欲为两者的融合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绿色金融创新的系统观点、绿色金融创新的环境经济信息需求、经济环境综合核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