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对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制度供给现状进行剖析,探索政府购买公共交通服务面临的挑战,并对政府购买公交服务机制进行设计。该书主要内容包括:公交发展的主要制度供给历程、政府财政补贴制度的变迁与绩效分析、政府购买服务的产权与效率、垄断与竞争的思考,以及购买服务机制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等内容。
本书围绕民资介入公交可行性定量分析方法问题,探究民资介入公交静态的、动态的、系统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民资介入公交的可行性及对公交系统的影响,同时给出民资介入公交的相应政策建议。本书可为民资介入公交可行性提供科学的评价方法体系,为提高民资介入公交成功率提供理论支持,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性。同时对于促进公交可持续发展、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具有实践指导作用,亦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
本书收入顾大松律师及全国部分交通行业和法律界相关人士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打车软件使用的政策和法律问题;租赁车作为专车的政策与法律问题;分享经济下网约车的政策与法律问题;以及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出租车的改革问题等。本书具有相当的实践指导意义。
全面抗战前,电车事业在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市民出行的主要参考,与城市生活、社会变迁共生共长、覆合共存。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城市电车运行的道路交通背景;公共租界电车业的经营与管理等。
本书基于“特征分析—机理揭示—对策建议—效果评估”四个层次,系统论述了低收入人群出行方式选择机理及其交通改善对策。具体内容包括:将主观态度潜变量引入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分析,从潜变量的角度研究活动-出行决策行为,为基于活动的出行需求分析理论研究拓展了思路;建立低收入人群出行决策的主观态度模型,研究影响主观态度的家庭属性和个人属性的具体构成,揭示了各属性对主观态度的作用机理等。
本书采用实地调研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内容分为三篇:第一篇,公益性与经营性平衡机制理论基础;第二篇,公益性与经营性平衡机制的计量与设计;第三篇,公益性与经营性平衡机制的保障与实施。
本书以城市多方式交通为对象,研究通过动态交通信息服务均衡交通方式的交通流,分流道路交通,以缓解道路交通拥堵,减少汽车尾气污染、雾霾以及道路交通事故。
城市交通服务质量指数是城市交通系统服务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的统称。本书通过两种方式反映城市交通服务质量:一是,通过评价城市交通发展指数、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非交通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指数,来反映城市交通系统服务质量,结果表明北上广深城市交通服务质量相对较好;二是,通过构建中国城市交通服务质量各项评价指标(包括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合意性、环保性、效率性和创新性以及其细化评价指标),采集大数据进行评价分析,得到10个典型样本城市分别是上海市、石家庄市、沈阳市等城市交通服务质量指标,结果表明包括上海在内的大多城市交通服务质量指数得分均在荣枯分水岭(50)之下。
本书共分为:中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理论与实践;行业运输服务篇;专题报告几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理论基础;中国交通运输服务研究框架;中国交通运输服务实践等。
本书在城市发展理论、城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城市交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城市交通的成本效益与价格理论、城市活动选址与交通、城市交通项目经济评估、城市交通经济影响分析、综合开发与城市轨道发展、大数据对城市交通未来发展的影响等,丰富了城市交通规划、建设、运营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本书围绕城市可持续交通这一核心主题,对非洲城市交通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总结了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的理论方法,特别是小汽车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其次,系统论述了非洲区域的经济社会与交通发展,针对不同区域对城市交通发展进行了介绍;最后,以世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规律与特征为基础,提出了未来非洲可持续城市化及交通发展的战略方向。
本书主要解决了城市轨道交通BT项目的回购定价问题、控制权配置对轨道交通BT项目投资控制的影响、合同风险分担量化模型和轨道交通BT项目的过程管理问题。
本书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交通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在深化认知和广泛国际对比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针对交通发展问题和交通拥堵的症结所在,以促进公共交通为主线,主要从构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实行有效交通需求管理、促进交通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四个层面,对北京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展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为政府及交通相关部门制定战略与规划、出台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意见,也为治理拥堵提供可操作性对策和建议。
本书收录了第22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论152篇,分为和谐畅达的都市公交体系构建、品质生活愿景中的城市交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及其规划与管理三个篇章,收录论文包括《沿河带状组团城市公交规划研究》、《不同大型居住社区居民不同出行活动的时空特征对比分析》、《特大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刍议》、《高雄捷运低碳绿色措施促进宜居高雄经验分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