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欢迎访问首都图书馆! 帮助中心 您的建议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检索
| 纸书荐购 | 收藏
战后日本经济史:从喧嚣到沉寂的70年 第一财经日报2018年度商业类十佳图书;人文社科联合书单2018年度好书

作者: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2018.04
ISBN:978-7-5139-1384-3

本书论述经济发展历程及其深层机制的同时,还穿插介绍了野口悠纪雄本人及其好友、同事的大量真实经历,为读者还原出一幅幅生动、立体的战后日本社会经济图景。

美国学派与美国19世纪内需主导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

作者:

贾根良等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4
ISBN:978-7-300-24307-8

本书全面深入地述评了美国学派的经济思想,并就美国经济崛起时期的工业化道路进行了演化经济学的解读。本书除导论外,共分十一章:第一、二章分别对19世纪美国内需主导型工业化道路和美国学派的产生背景、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了讨论,第三章至第五章是对美国学派基本经济理论的研究,第六章至第十章则是关于美国内需主导型工业化道路对中国的借鉴价值的研究,最后一章结合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对美国学派和美国工业化道路从借鉴的角度做出了总体评价。

政府情报与近代日本对华经济扩张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作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7
ISBN:978-7-300-17476-1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以驻华日本领事馆为桥头堡,外务省、农商务省为核心的政府机构的对华经济调查活动,以及日本政府的对华经济情报收集、传递和交换网络。

现代韩国经济 延边大学人文社科成果文库

作者:

文,金华林

出版社:

延边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2
ISBN:978-7-5688-4198-6

本书特别注重且试图演绎韩国经济发展的真实脉络和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政策选择和实际效果、韩国经济内含的固有特征以及其内在规律,由此本书的内容涉及到了许多关于韩国经济、政治、社会等基础知识。

韩国现代经济史 延边大学“211工程”第三期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

作者:

出版社:

延边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5
ISBN:978-7-5634-4797-8

本书作者分四个时期详细阐述了韩国半个世纪以来,在逆境中实现经济高度增长的历史,探讨了韩国经济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并对韩国现代经济史做了简要的评价。

现代朝鲜经济 延边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作者:

出版社:

延边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1
ISBN:978-7-5634-4473-1

本书介绍了朝鲜经济的基础条件、发展历程以及社会基础设施,阐述了朝鲜农业、工业、财政与金融、对外贸易、旅游、外资引进和对外投资、国际社会对朝鲜的经济援助、改革与开放等内容,探索了朝鲜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带一路” 全面解读新丝路战略机遇!系统展望“一带一路”未来图景!国家权威智囊机构的研究员领衔主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审定。内容扎实、有深度,更具前瞻性,是了解“一带一路”战略的必备之作。

作者: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8
ISBN:978-7-5162-1288-2

本书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包括:久有凌云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凤凰涅槃;中俄高铁波澜壮阔;大鹏一日同风起;道不同不相为谋;丝路黄金;美联储黄金不翼而飞?“地缘政治”的前世今生;东方欲晓等。

作者:

陈子雷主编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12
ISBN:978-7-5520-3416-5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作为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经济体以及亚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国和日本之间的经济合作和贸易交往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本书编写目的,针对日本经济政策理论和政策改革、中日贸易相关等问题,集合国内外日本经济研究和中日贸易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和优秀的中青年学者以及研究员的优秀成果。本册为第二辑,在第一辑优秀出版成果的基础上,更关注在近年较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热点。

作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8
ISBN:978-7-5201-6810-6

本书分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附录。内容包括:2017-2018年印度尼西亚:捍卫民族主义与国家治理困境;2017-2018年印度尼西亚经济形势;2017-2018年印度尼西亚政治形势等。

作者: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0
ISBN:978-7-5690-3054-9

本书以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为切入点和主线,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对亚洲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模式的冲击。在总结现有亚洲模式特征的基础上,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溢出渠道、亚洲模式的脆弱性根源、亚洲式的可持续性等方面,多角度挖掘国际金融危机对亚洲发展模式的影响。还特别地分析了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亚洲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的重大挑战,以及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变动对周边新兴经济体的溢出效应。

作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8
ISBN:978-7-214-23337-0

本书主要从经济和产业的角度,对平成时代的日本进行阐释和分析。内容包括:“安倍经济学”与日本经济结构转型、日本经济改革现状与课题、产业空洞化与日本经济困局等。

作者:

盛垒等著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8
ISBN:978-7-5520-2877-5

本文论述了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状况、主要进展和发展情况。结合对亚洲经济一体化水平的实证分析,讨论了在G20杭州共识和“一代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对于推动亚洲经济一体化发展、探索亚洲一体化实现路径发挥的积极作用。

作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8
ISBN:978-7-214-23282-3

本书以国际因素和国内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影响为基础,从资源禀赋、条件约束,制度安排、政策运作,路径选择,生产要素配置,经济周期变动,阶级阶层状态、对外经贸关系等不同层面入手,对近现代不同时期和阶段的经济现代化进程及其特点进行了宏观考察和微观分析。

作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7
ISBN:978-7-214-23173-4

在战后七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历程中,日本政府和企业一直在探寻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企业创新之路。战后七十多年的制度演进中,经济转型和治理变革始终是一个不变的政策课题。日本政府通过不断放松经济规制,推进国有企业民营化和公共事业的治理变革,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其中既有可供参考的经验,同时也不乏失败的教训。

作者:

(日)吉田茂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3
ISBN:978-7-5317-4268-5

本书为原日本首相吉田茂的对日本战后经济复苏十年的回忆录。主要记录了日本战败后,从1946年5月到1954年12月,吉田五次组阁的近十年时间的历史事件。吉田政权,诞生于战后初期百废待兴的动荡年代。本册具体包括:日本外交走过的道路、战前、战时的和平工作、占领政治、总司令部的各位等。

作者:

(日)吉田茂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1
ISBN:978-7-5317-4268-5

本书为原日本首相吉田茂的对日本战后经济复苏十年的回忆录。主要记录了日本战败后,从1946年5月到1954年12月,吉田五次组阁的近十年时间的历史事件。吉田政权,诞生于战后初期百废待兴的动荡年代。本册具体包括:战争赔偿和补偿、战后混乱期的财政问题、关于超均衡预算费尽心血、从朝鲜战争到议和独立、预算升至一万亿日元等。

作者:

(日)吉田茂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1
ISBN:978-7-5317-4268-5

本书为原日本首相吉田茂的对日本战后经济复苏十年的回忆录。主要记录了日本战败后,从1946年5月到1954年12月,吉田五次组阁的近十年时间的历史事件。吉田政权,诞生于战后初期百废待兴的动荡年代。本册具体包括:我对重新武装的看法、土地改革及其效果、战后的粮食状况、劳工保护立法及其功过等。

作者:

邹春萌等编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2
ISBN:978-7-5201-3914-4

本书共分为四章,包括缅甸的投资环境、缅甸的投资政策与法规,投资缅甸的准备与程序,投资缅甸的政策、案例与建议等,以期为中国企业投资缅甸提供指导。

作者:

陈子雷主编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1
ISBN:978-7-5520-2485-2

本稿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围绕日本的经济方方面面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主要关注于日本经济政策和中日金融贸易交流的学理和实证分析。第二部分主要关注于中日以及东亚的跨区域经济贸易领域中政治、政策和经济框架研究。第三部分主要关于日本经济政策的经济学理论的分析和探讨。第四部分主要是围绕日本经济和中日贸易有关的制度和法律进行论述和分析。

作者:

黄玉琴等著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7
ISBN:978-7-5690-1614-7

本书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比较中国和印度社会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发展道路、农业和农村发展、城市化及其后果、劳动与社会组织、社区与社会治理、医疗与教育、文化与精神、性别与儿童发展等方面相似及相异的经历,并追问这些异同背后的原因。这种比较有助于我们反观中国社会的发展,并帮助我们在一种“替代性参照框架”的基础上反思既有的发展模式和学术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