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十二章,体系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导论,第二、三、四章是对李斯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回顾和讨论,第五章是对李斯特经济学传入中国及其在民国时期传播过程的经济思想史研究。第六、七章是对新李斯特学派为何与李斯特经济学不同以及新李斯特学派理论创新的探讨。第八、九、十章试图在新李斯特主义的框架下通过对经济史和战后东亚发展经验的再探讨。最后两章也就是第十一和第十二章试图通过将新李斯特学派的视角引入到中国模式的讨论中,探讨中国模式的缺陷和未来变革方向。
本书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提出中国产业结构思想演进的核心主要是四大产业结构思想依次递进,即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消费资料满足生产资料需求适度优先增长、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同时阐释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是一个系统复杂工程,需要在一定框架下运行,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原则和演进趋势等内容。
本书是著名经济学家、新供给主义经济学领军人物滕泰关于供给侧理论的原理性著作。书中介绍了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从“需求侧”出发取得的经济成果,以及随之而来的弊端和困境。作者在书中系统介绍了“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理论,结合世界历史发展,从贸易、金融、战争、人口、制度、科技创新争全新的视角,讲述供给侧改革给国家、企业、个人在财富观和财富战略上带来觉醒。
本书从斯威齐的生平和主要学术成果入手,研究其经济思想发展过程中的整体性脉络,将《资本主义发展论》(1942)以及《垄断资本》(1966)的出版作为时间节点,划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斯威齐经济思想的萌芽时期(1934-1942)、成长与成熟时期(1942-1966),以及最后的拓展与深化时期(1966-1997),并且还概括总结了斯威齐从西方主流经济学转向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这一转变历程、各个不同时期内主要的经济思想以及其学术贡献。
本书解释了生产水平倒退及失业率骤增等传统经济学无力解答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国家调节经济的主张,认为没有国家的积极干预,资本主义就会灭亡。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期充分暴露出版的革些实际情况,如失业严重、资本产品大量过剩等。
本书在忠于司马迁原著的基础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史记·货殖列传》《史记·平准书》注译出来,同时新增加了《史记·河渠书》的内容,使司马迁的经济思想阐述更加全面和完整。整本书采取原文、注释、译文的形式对原文进行了注译,并且将商务印书馆的版本作为模板,其他权威版本作为辅助进行编辑加工,有较强的知识性、可读性和普及性,值得广大经济工作者学习和研究,更能作为学习经济学的学生指导用书使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借鉴价值。
新兴古典经济学是杨小凯教授开创的经济学体系,其主要贡献是运用现代超边际分析方法,复活古典的分工与专业化思想。本书没有繁琐的公式与推导,是唯一的完全不用数学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著作,用通俗的语言,借助直观的经济学故事,将一门具有深厚理论基础与严格论证的新兴前沿学科,以非常有趣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以中国古代的贫富思想为研究对象,将中国古代贫富思想的发展和演进划分为“产生(先秦)—发展(秦汉至隋)—转折(唐宋)—完善(元明清)”四个阶段,并在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历朝贫富分化的社会状况及历代贫富思想的演进与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梳理并归纳中国历代思想家提出的关于处理贫富关系、调节贫富差距的见解。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导论、德国历史学派生发的基础——历史主义、德国历史学派经济理论的主要发展脉络、德国历史学派经济理论的逻辑分析、在论战中发展的历史学派经济学方法论、经济学大师们眼中的德国历史学派、德国历史学派的深远影响、结论。
本书分五个方面,内容包括:权力支配社会:一种研究范式的诠释;盐铁会议于主要议题;权力运作与帝国盐城政策的递变;权力型塑下的政治观与治道理念;权力一统的帝国边政:化解匈奴问题的政治诉求。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包含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中国化。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先进分子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观察分析中国经济,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的新境界,表明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开始形成。研究20世纪上半期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探索过程及成果体系,将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理性认知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