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中第1章和第2章论述了开发思想的诞生和由南北问题到非洲问题的转变,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开发思想的诞生、发展和演变,以及现今新型开发思想和非洲问题时代的特点。第3章和第4章论述了虽然现今为高成长但仍紧紧束缚着非洲人民的低度开发结构。第5章和第6章主要论述了非洲经济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和新展望,内容涉及非洲经济增长的反转、非洲政治、扩大的非洲企业存在感和ODA的新展开等。
本书主要是以冷战史和后冷战时代的亚洲的发展为研究重点,从地缘政治、国际关系、经济全球化等角度,对后冷战时代亚洲国际问题的渊源、发展和未来进行立体分析,以有利于中国外交决策。是一本具有现实意义的严肃学术专著。
本书从主要从日本外交“双转型”的内在结构与国内政治动力、日本外交决策模式转型与政治过程、日本外交转型中的智力支撑、日本外交转型中的精英引领、日本外交转型的域外认知、国际秩序变革与日本外交转型六个方面展开论述。
本文是国内首部对战后日本非洲外交进行系统性研究的专著。非洲是中国外交的支点,本文尝试对战后日非关系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探讨日本对非洲外交的行为模式,并尝试以“国家身份”理论对其行为逻辑进行阐释。
本书包括五章:日本对新生苏维埃政府政策;日本对苏联的“中立”政策;日本对苏“北方领土”问题政策;日本对石油危机政策;日本对中东外交政策。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成员,印度和南非在亚洲、非洲、环印度洋区域,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两国日渐强化的双边与多边合作态势因此具有重要的区域和世界意义。本书基于印度独立以来的对外战略框架和印度与南非关系发展进程中的动态特征来剖析两国关系,从不同理论视角观察两国关系的走向,并从宏观上把握时代变化对两国关系的影响,以期比较全面地展现两国关系发展历程并做出预判。
本书介绍大贺莲在日本的发现、命名历程,研究进展,大贺一郎与大贺莲的关系,与日本宗教界、政界的关系如与日本皇室的关系、日本政坛借助大贺莲从事外交的情况,如“中日友谊莲”、日本在东南亚的莲外交等。
本书分为六大部分,即萌芽与变动时期、激烈动荡时期、两大阵营对立时期、分化改组时期、急剧变化时期和全球时代,系统梳理和详细探讨了战后东北亚国际关系史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和中日战争的历史遗留问题、中俄东段边境问题、日俄北京领土问题等均在书中得以呈现。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尝试从理论层面建立伊斯兰因素与国际关系研究的体系和框架,并就当代尤其是当前国际关系中与伊斯兰因素相关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研究伊斯兰因素对当代尤其是冷战后中东地区国家双边关系、地区格局乃至国际体系的影响,客观解读伊斯兰因素在当代中东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本书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合并与分离为主线,对战后20年的新马关系进行了梳理,主要阐述了英国在马来亚的拓殖历史、二战期间日本的统治及其影响、战后初期的新马政治发展进程,以及新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族群关系等,重点是阐述和分析新马二战后从合并到分离的过程。可以看出,除了客观存在的矛盾冲突,双方主要政党及其重要领导人的目标、策略、言行在这其中也有比较重要的作用。
本书归纳了以老挝为中心的冷战的实质,概括了老挝的地缘价值,并简要回顾东西方国家对老挝政策的阶段性变化。本书认为,影响老挝中立有全球、地区、老挝国内三个层面的政策因素,在对三个层面的因素加以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老挝中立的破产,其主要原因在于东西方主要大国支持老挝中立的政策趋向不能在特定时间发生交集。
本书中作者详细深入地探讨了以色列公共外交的方方面面,及其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关系。作者首先明确了“公共外交”研究的现实意义,随后进行概念厘定和学术梳理,最终确立了“软实力理论视角下以色列公共外交、国家形象与软实力的逻辑关系”和“历史学视角下以色列公共外交与软实力构建”两个大的研究视角,其中既有理论探讨,也不乏实证支撑,从而凸显本书的学术价值。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全球战略进入不断调整时期。2009年,奥巴马政府上台以后,湄公河流域国家成为其“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支撑地带。美湄关系从奥巴马第一任期到第二任期持续升温,实现了双边、多边并行的格局,军事合作是首要,经济合作是重点。湄公河流域国家是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与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重叠区域。美湄关系推动了地区合作进程,同时对中国的周边外交和“一带一路”倡议产生了负面影响。中美应探索消弭在该地区竞争带来的不安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