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包括: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现状、问题、对策研究、民主党派民主监督能力与效能研究、民主党派民主监督专题研究等内容。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收录《条例》全文,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央社院建院60周年贺信,汪洋同志接见第三次全国社会主义学院工作会议代表(新闻稿),中央媒体宣传解读文章以及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同志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学习贯彻《条例》的署名文章;下篇对应《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逐章逐条进行解读,对各条款的背景、意义进行介绍,对条款内容进行分析解释,对贯彻落实提出具体要求。
本书面向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实际,基于阶级分析理论范式的新发展,以大规模社会调查所提供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的结构、性质和影响,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不同领域中社会不平等的基本状况及演变趋势。本书秉承了从理论到实证的研究思路,对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社会分层现象进行了全新视角的研究,具有丰富的理论自觉精神,体现了对学科前沿的追求。
本书以历史资料为依据,以政党学的一般原理为基础,按照中国近代政党学说发展的基本情况,结合中外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收录了1930年至1949年中国各大政党及思想家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文献100多篇,并对其在每一个历史阶段所反映出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和归纳,探索其思想渊源分析其基本特征。
本书以历史资料为依据,以报刊公开的文献资料为基础,按照时间顺序,收录了1949年至1960年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留在大陆和前往台湾的民主党派和自由知识分子们的政党理论主张。本卷也是按时间顺序编辑,试图在同一时间中展示不同空间人们对同一问题认识的差异性,以显示历史学的魅力。
本书主要介绍致公党上海地方组织自1980年至2017年的发展历程,共含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履行职能、海外联谊、服务社会、重要活动等六章,以及附录大事记、光荣榜(立足本职作贡献的优秀党员和被致公党市委及以上领导机构表彰的各类先进集体和先进党员表格)、历届市政协会议市委所提提案目录、历年市委调研课题目录、致公说事目录等,旨在立足存史,以史育人。对内可以作为党史教材,凝聚思想,继承并发扬优良传统。
本书揭示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阶层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
本书主要包括:绪论、西方社会学科学范式中的社会结构研究问题、中俄社会结构研究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中俄社会人口结构比较、中俄社会人口教育结构比较等内容。
本书研究的中心主题是阶层地位对社会网络特征和社会网络构成模式的可能影响。具体而言,本书将阶层分析的理论模型和测量方法与社会网络分析的概念和分析技术结合起来研究中国社会的个人社会网络状况。该研究不仅为中国阶层分析和网络研究提供新的实证数据,而且将为国际社会学界理解中国当前的阶层状况和社会网络现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促进中国阶层研究和社会网络分析与国际社会学界的交流与对话。
本书从人的发展基本向度的视野来审视人的社会关系发展,对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关系发展所呈现出来的整体图景、发展动态和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协调人的社会关系发展的机制,从而力图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推动学术的发展,构建关于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关系发展及其协调机制。
本书以民盟在黑龙江的产生、发展、变化为主线,详尽论述民盟的形成发展、组织状况、政治主张和行动纲领、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各项活动及其与中共的关系等,全面总结民盟同中共风雨同舟、亲密合作的光荣历史,客观、真实地反映中国民主同盟在黑龙江的历史全貌。
本书以民建在黑龙江的产生、发展、变化为主线,详尽论述民建的形成发展、组织状况、政治主张和行动纲领、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各项活动及其与中共的关系等,全面总结民建同中共风雨同舟、亲密合作的光荣历史,客观、真实地反映中国民主建国会在黑龙江的历史全貌。
本书以农工民主党在黑龙江的产生、发展、变化为主线,详尽论述农工民主党的形成发展、组织状况、政治主张和行动纲领、改革中的各项活动及其与中共的关系等,全面总结农工民主党同中共风雨同舟、亲密合作的光荣历史,客观、真实地反映中国农工民主党在黑龙江的历史全貌。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客观真实地记录了武昌民建从1951年5月建立基层小组,1956年正式建立武昌支部,再到1987年4月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产生民建武昌区委会至2016年所走过的65年光辉历程,使武昌民建的历史更加真实、生动地展现出来。
本书分中产阶层的概念、功能与规模、中产阶层的形成与认同、中产阶层的消费、中产阶层的行为与价值观。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的中等收入群体概念界定——绝对标准模式与相对标准模式之比较;中等收入群体与中间阶层的概念定义——社会学取向与经济学取向的比较等。
本书内容包括:中等收入群体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中等收入群体的就业与工作;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与教育;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与生活方式;中等收入群体的代际流动;中等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和抗风险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