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社会学角度集中探讨全球化在社会文化领域的表现及其后果,特别是从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的互动,以及不同文化或文明之间互动的角度,探讨全球化在世界文明、自我认同和民族国家几个层面上的冲突和共生。全书分为四章,分别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共生、现代性与文明的变迁、全球化与自我认同、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和当代中国几个方面,对全球化的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民族国家”“自我认同”等做了详细的梳理和阐发。
本书是刘东教授在对包华石《西中有东》的回应的基础上,拓展而成的一部专著。刘东教授在参考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哲学、人类学、地理学等等学科的研究成果,重新梳理了中西文明的关系,强调欧洲和亚洲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而在中西文明之间有共通之处。从根本意义上说,这个共通之处就在于,人类具有共通的理性。刘东教授同时认为,从先秦以来中华文明中就具有理性的传统,一直发展至今,这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品质之一。
本书是哲学与流行文化丛书中的一本,主要探讨了《蜘蛛侠》中涉及的哲学问题,如:彼得·帕克要对本叔的死亡负责吗?伟大的能力意味着伟大的责任吗?蜘蛛侠要怎么和之前的朋友、现在的罪犯斗争?本书利用多位哲学家的理论,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等解决《蜘蛛侠》中的这些问题。
本书主要包括:绪论、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区域文化生态体系的建构、区域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构建区域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内容。
本书从多维视野揭示实践哲学和文化哲学的丰富内涵,探索了实践哲学视野下的中西哲学差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特征和理论误区、西方哲学家努斯鲍姆和文德尔班的实践哲学思想、实践哲学视野下的历史哲学和经济哲学,也探讨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哲学问题、文化进步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理论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哲学问题、俄罗斯文化哲学问题、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问题,以及文化哲学视野下的大学通识教育和大学文化氛围问题。
本书内容介绍:从语言、符号和文化研究的角度对各类文化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全书分为四个不同的章节,第一章主要是对英语世界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文化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雷蒙德·威廉斯的研究;第二章则以近些年在我们生活中十分风靡的电子游戏、网吧和球鞋文化等现象进行剖析;第三章通过对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标牌、指示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第四章主要是对文化差异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解读,如文化差异问题、对外汉语教学和文化的关系等。
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几大部分,分别是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元问题研究、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与现代化、西方文化批判理论、日常生活批判与生活世界理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个案研究、海外译稿。
本书依据作者在流行文化研究领域多年的成果,分别运用互动叙事游戏、民族志、焦点小组、文本分析和视觉修辞批评等实证方法,阐述电视剧、游戏和购物空间等流行文化与生活方式,涵括媒介文本、媒介生产、受众解读和行动研究。
本书作为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丛书之卷一的《文化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围绕“文化哲学元问题探讨”“文化哲学基础理论问题与西方哲学思潮”“文化哲学基础理论问题与现时代”“文化哲学基础理论问题与俄罗斯东欧哲学”“海外译稿”几个主题展开。
本书共分六章,该书以哥伦比亚学派与法兰克福学派在文化研究上的方法论论争为“理论事件”的切入点,重返方法论论争的历史现场,探究学派合作的内在动因,反思不同观点的辩证融合之道。
本书收录了第6届世界文化发展论坛上的文章,包括托伦宣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至善模式等,这些文章围绕论坛主题“东西方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展开。此外书中“经典阐释”围绕《诗经》《韩诗外传》等经典,探究《周南·关雎》的古典学阐释、“鸢飞鱼跃”的多重意义等,展现出文化的多重面向;“症候分析”栏目所选文章既涉及晚清图书贸易,又关联当今文化传媒业的发展,思考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资本的生存方式。
本辑“物质文化研究”专题,分别分析了“双11”购物狂欢背后的病理逻辑、现代中国域外游记中的博物馆书写、英国人的饮食喜好从咖啡向茶的转变、当代汉服审美的兴起等;“听觉文化研究”专题,所选文章既包括对“抖音”、歌曲《南泥湾》的个案研究,也包括一些译介西方听觉文化理论的文章;“同时代”问题的研究,分别探讨了电影如何具有“同时代性”、“同时代”文化批评的理论资源和文明论意义;“其他论文”则是关于金庸小说的对谈、对恐怖电影快感机制的解析、对“凤凰男”书写的批判性研究,等等。
本书是哲学与流行文化丛书中的一本,主要探讨了《钢铁侠》中涉及的哲学问题,如:钢铁侠的盔甲可以思考吗?托尼·斯塔克的智慧是钢铁侠能量的最大来源吗?钢铁侠可以既是一个超级英雄,又是斯塔克产业的公司财产吗?本书探讨了《钢铁侠》电影和漫画中许多冲突和哲学原理。
本书分文化与文化产业、传统文化的传播与转化、地域文化的建构。内容包括:论金融文化与金融发展;地方文化创意对促进“中国制造2025”的功能分析与路径选择;文化经济的文化力重塑与服务创新的知识生产力重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