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16世纪欧洲后半叶重大历史事件宗教改革、尼德兰革命与法兰西内战为主线,全景展示了16世纪后半期纷繁复杂的欧洲历史,详细解读了欧洲政治势力与宗教势力分化及整合的全过程。最终的结果是,天主教一统西欧的局面彻底被打破;西班牙丧失了欧洲霸主的地位;法兰西一蹶不振,元气大伤;神圣罗马帝国宗教冲突加剧,规模更大的战争即将到来;英格兰王国置身事外,坐收渔翁之利,逐渐实现了战略崛起。
本书共分为七章,内容涵盖耶稣受试探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旧约》中的传统意义;耶稣作为“人”受诱惑;耶稣作为“弥赛亚”受试探等。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中国基督宗教近代史研究中收集的相关文献中的汇编,共计150余篇,按不同主题进行分类,以供研究者参考、使用。同时每篇文献前均撰写有包含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辑选原因等内容的编者按,文集后附有同时期相关参考文献目录,在整本编著前摘编者还撰写了一篇有关该主题的详尽研究报告作为导读,通过上述努力,期望该著作能够成为研究该主题的重要工具书。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严密的论证表明,以圣经中译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后,引发了汉语言表达方式的变化,汉语言文字形式的增加,汉语语法结构的变化和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的创建,汉字拉丁化形式的开始,汉语词语的丰富,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翻译过程对传统旧有词汇的借用达到的新词语的产生,都起到了借鉴和启示的作用,这一认识无疑将丰富我们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尤其是文化交流史的认识。
本书通过搜集、整理和研读相关法文原始档案史料,对19世纪中叶以巴黎外方会会士为主体的法国人在川滇藏区的历史活动予以考述和呈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早期欧洲修会藏区活动历史回顾;19世纪中叶欧洲修会藏区活动之筹谋;巴黎外方会会士罗勒拿在四川藏区的活动;巴黎外方会会士罗勒拿、肖法日在云南藏区的活动。
《教会新报》是《万国公报》的前身。1968年9月5日(同治七年七月十九日)创刊,上海林华书院出版。由林乐知创办和主编。周刊。每期四张八面,全年出50期。至1874年9月15日(同治十三年七月廿五日)的第301卷起,更名为《万国公报》。该刊虽为传教士主办,但宣传宗教的内容很少,反而热衷于介绍一些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常识,其报刊分行情、常识、中外、杂事、格致五栏。其文章内容除介绍西方科学知识之发展,还着力介绍西方的政治体制和民主精神,影响了最早的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被当时的人称“西学新知之总荟”。本册是第十册。
《教会新报》是《万国公报》的前身。1968年9月5日(同治七年七月十九日)创刊,上海林华书院出版。由林乐知创办和主编。周刊。每期四张八面,全年出50期。至1874年9月15日(同治十三年七月廿五日)的第301卷起,更名为《万国公报》。该刊虽为传教士主办,但宣传宗教的内容很少,反而热衷于介绍一些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常识,其报刊分行情、常识、中外、杂事、格致五栏。其文章内容除介绍西方科学知识之发展,还着力介绍西方的政治体制和民主精神,影响了最早的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被当时的人称“西学新知之总荟”。本册是第五册。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书稿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博士论文被评为山东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利用了大量的档案,并进行田野考察,在丰富的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探究明末至鸦片战争之前天主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天主教在全球传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的文化移植的过程,而这种文化移植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如何应对本土文化。我们知道,天主教入华所要面对的主流群体是中国的广大民众,是中国的普通百姓,因此,天主教要想在中国落地生根,最关键的是要找准中国本土习俗文化的发展脉络,适应民间社会的文化传统。中国民间信仰源远流长,已经渗透到民众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一种民众文化,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心理特质和思维方式。因此,如何应对中国的民间信仰,是天主教在华传播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也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本书共分五部分对明末至鸦片战争之前天主教与中国民间信仰之间的遭遇进行描述。
《教会新报》是《万国公报》的前身。1968年9月5日(同治七年七月十九日)创刊,上海林华书院出版。由林乐知创办和主编。周刊。每期四张八面,全年出50期。至1874年9月15日(同治十三年七月廿五日)的第301卷起,更名为《万国公报》。该刊虽为传教士主办,但宣传宗教的内容很少,反而热衷于介绍一些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常识,其报刊分行情、常识、中外、杂事、格致五栏。其文章内容除介绍西方科学知识之发展,还着力介绍西方的政治体制和民主精神,影响了最早的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被当时的人称“西学新知之总荟”。本册是第一册。
《教会新报》是《万国公报》的前身。1968年9月5日(同治七年七月十九日)创刊,上海林华书院出版。由林乐知创办和主编。周刊。每期四张八面,全年出50期。至1874年9月15日(同治十三年七月廿五日)的第301卷起,更名为《万国公报》。该刊虽为传教士主办,但宣传宗教的内容很少,反而热衷于介绍一些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常识,其报刊分行情、常识、中外、杂事、格致五栏。其文章内容除介绍西方科学知识之发展,还着力介绍西方的政治体制和民主精神,影响了最早的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被当时的人称“西学新知之总荟”。本册是第七册。
本书将综合运用历史学、翻译学、传播学和宗教学等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在资料收集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以著译文本细读和历史文化描述为主线,综合探讨李提摩太西学著译的历史背景、阶段历程、成果状况、策略模式、语言特征、社会影响、本土回应和评价反思等方面的内容,力图重现这段重要的中西文化交流史。
《教会新报》是《万国公报》的前身。1968年9月5日(同治七年七月十九日)创刊,上海林华书院出版。由林乐知创办和主编。周刊。每期四张八面,全年出50期。至1874年9月15日(同治十三年七月廿五日)的第301卷起,更名为《万国公报》。该刊虽为传教士主办,但宣传宗教的内容很少,反而热衷于介绍一些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常识,其报刊分行情、常识、中外、杂事、格致五栏。其文章内容除介绍西方科学知识之发展,还着力介绍西方的政治体制和民主精神,影响了最早的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被当时的人称“西学新知之总荟”。本册是第十一册。
《教会新报》是《万国公报》的前身。1968年9月5日(同治七年七月十九日)创刊,上海林华书院出版。由林乐知创办和主编。周刊。每期四张八面,全年出50期。至1874年9月15日(同治十三年七月廿五日)的第301卷起,更名为《万国公报》。该刊虽为传教士主办,但宣传宗教的内容很少,反而热衷于介绍一些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常识,其报刊分行情、常识、中外、杂事、格致五栏。其文章内容除介绍西方科学知识之发展,还着力介绍西方的政治体制和民主精神,影响了最早的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被当时的人称“西学新知之总荟”。本册是第四册。
《教会新报》是《万国公报》的前身。1968年9月5日(同治七年七月十九日)创刊,上海林华书院出版。由林乐知创办和主编。周刊。每期四张八面,全年出50期。至1874年9月15日(同治十三年七月廿五日)的第301卷起,更名为《万国公报》。该刊虽为传教士主办,但宣传宗教的内容很少,反而热衷于介绍一些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常识,其报刊分行情、常识、中外、杂事、格致五栏。其文章内容除介绍西方科学知识之发展,还着力介绍西方的政治体制和民主精神,影响了最早的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被当时的人称“西学新知之总荟”。本册是第六册。
《教会新报》是《万国公报》的前身。1968年9月5日(同治七年七月十九日)创刊,上海林华书院出版。由林乐知创办和主编。周刊。每期四张八面,全年出50期。至1874年9月15日(同治十三年七月廿五日)的第301卷起,更名为《万国公报》。该刊虽为传教士主办,但宣传宗教的内容很少,反而热衷于介绍一些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常识,其报刊分行情、常识、中外、杂事、格致五栏。其文章内容除介绍西方科学知识之发展,还着力介绍西方的政治体制和民主精神,影响了最早的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被当时的人称“西学新知之总荟”。本册是第九册。
《教会新报》是《万国公报》的前身。1968年9月5日(同治七年七月十九日)创刊,上海林华书院出版。由林乐知创办和主编。周刊。每期四张八面,全年出50期。至1874年9月15日(同治十三年七月廿五日)的第301卷起,更名为《万国公报》。该刊虽为传教士主办,但宣传宗教的内容很少,反而热衷于介绍一些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常识,其报刊分行情、常识、中外、杂事、格致五栏。其文章内容除介绍西方科学知识之发展,还着力介绍西方的政治体制和民主精神,影响了最早的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被当时的人称“西学新知之总荟”。本册是第八册。
《教会新报》是《万国公报》的前身。1968年9月5日(同治七年七月十九日)创刊,上海林华书院出版。由林乐知创办和主编。周刊。每期四张八面,全年出50期。至1874年9月15日(同治十三年七月廿五日)的第301卷起,更名为《万国公报》。该刊虽为传教士主办,但宣传宗教的内容很少,反而热衷于介绍一些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常识,其报刊分行情、常识、中外、杂事、格致五栏。其文章内容除介绍西方科学知识之发展,还着力介绍西方的政治体制和民主精神,影响了最早的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被当时的人称“西学新知之总荟”。本册是第十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