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茶之书、“粹”的构造。主要内容包括:人情的碗;茶的流派;道与禅;茶室;艺术欣赏;花;茶道大师等。
本书从20世纪以来西方美学与非西方美学的互动来看西方当代美学,提出自1900年到今天的西方当代美学除了现代面相和后现代面相之外,还有一个全球化面相。本书梳理了西方当代美学演进过程中全球化因素的出现及其代表性论著,着重呈现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化面相成型后具有代表性的四大流派:后殖民美学、生态型美学、生活型美学、形式美话语。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现代美学建构内蕴的多元性;从“情趣”到“情象”——20世纪中国美学审美艺术本体论之现代建构(一);“生命的律动”——宗白华“六法”绘画美学思想探微等。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早期代表作之一,集中反映了其早期美学哲学思想。青年尼采以丰富的想象力,将古希腊的悲剧神话融入哲学的智慧,提出希腊悲剧的两大精神——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鼓励人们用充满活力的创造精神,打碎宁静庄严掩盖下的假面具,重新描绘乐观、阳光、昂扬向上的生命底色,由此呼吁德国树立以古典希腊为模范的文化理想。
本书是一部专题性学术论文集,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志荣主编。本书以研究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现当代美学为主,兼及审美心理、西方美学范畴、文艺美学批评等。所讨论的学术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周易》对中国美学的启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知觉问题与“尚声”传统、跨文化语境中的王国维美学、中国美学传统里的“中”、“无”与“空”理念。
本书是1793—1794年间席勒写给丹麦奥古斯滕堡公爵的27封信。在法国大革命背景下,席勒以康德的原则为依据,深刻分析了审美中的诸多论题,认为要改革国家,获得政治自由,必须首先改善时代的性格,恢复人的天性的完整性。政治问题的解决必须假道美学问题,人们只有通过美才能走向自由。
全书围绕方氏生命美学所涉及的四个核心问题展开:生命本体论是其美学体系的哲学基础;美感生成论是其基于生命本体论而对生命之美的生成根源、条件、内在机理,及其在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中的具体表现给予的说明和论述。艺术论是对上述生命美感外化为艺术珍品后使中国艺术呈现出的独特面相和重要意义的探究。审美境界论则是方东美生命美学的落脚点及理论归宿。本书力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和研究,完整地展现方东美生命美学的思想体系和内容,彰显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运用现代性理论,划定中国现代美学思潮范围,并且以美学思潮为单位来建构中国现代美学史。全书在对这些思潮的叙述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美学家进行了考察,并且以美学思潮的更替展现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历史演变规律。本书分为两册,本册是上册,包括:早期启蒙主义美学、早期现代主义美学、客观论美学等。
本书运用现代性理论,划定中国现代美学思潮范围,并且以美学思潮为单位来建构中国现代美学史。全书在对这些思潮的叙述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美学家进行了考察,并且以美学思潮的更替展现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历史演变规律。本书分为两册,本册是下册,包括:当代现代主义美学、新古典主义美学、后现代主义美学。
本书是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朱志荣主编的一部学术论文集,内容包括“古代美学”“艺术美学”“当代美学”“文艺评论”“西方美学”等几个部分。
本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美学研究中心”(挂靠文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计划每年出版两期,每期排版字数约28万;内容以研究中国美学包括古代和现代两大部分为主,尤其侧重中国古代美学和审美文化的研究,兼及中西美学比较研究。栏目设有“中国古代美学研究”“中国现代美学研究”“中国审美文化研究”“中西美学比较研究”“中国美育”“美学书评”“学术动态”等;每期亦可根据稿源情况设置专题栏目,如“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生成机制研究”、“企业美学”等。
《体验人生价值美》是“美学大家文库”中的一本,由胡经之著。内容包括:文艺美学及其他;文艺美学试起步;论艺术形象;艺术的审美价值;虚实相生取境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