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客观社会现实如何实际地构成历史的总体和结构的总体的观点来重新阐释历史唯物主义,作者严格区别了这个主题的马克思哲学形式与形而上学形式,并在寓于历史的总体与时间、空间、历史目的、人的意志、民族、资本逻辑的矛盾之中,揭示其中蕴含的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大意义,旨在表明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成就及与其相匹配的时间观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试图揭示这种联系在今天基本上还处在未曾言明的状态。
本书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经典著作的解读,集中阐明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与现实课题,诸如马克思学说的“秘密和诞生地”,历史唯物主义的“名”与“实”,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人”与“社会”,“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生存境遇,个人与社会何以维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内在逻辑与价值启示,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自觉”,“共产主义”的多维价值意蕴,“人类命运同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新的现代文明秩序的建构,等等。
本书共分十四章,内容包括: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和理论基础的演变;社会和自然;个人和社会;社会的本质和社会有机体的特征;社会结构和实践活动;社会历史过程和“自然历史过程”;历史规律的形成和特征等。
本书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对中国梦战略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内容进行探索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十章,包括: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原理与实现中国梦的社会物质基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原理与实现中国梦的政治制度保障等。
《人性解码》全书约30余万字,分为5篇27章,从人性由兽性进化而来说起,依次递进,阐述了人性的演化过程;自然人--智能人--社会人--经济人--文明人,探讨了人性中交织着的蒙昧与开化,野蛮与文明,天性与习性,感性与理性,野性与德性的冲突。从人性与兽性的对比分析入手,不再拘泥于”性善”还是”性恶”的争论,引用大量经典和事例,为兽性正名,为人性辨识,使我们不单是了解客观世界,也洞悉主观世界,识人知己。书中涉及生、老、病、死,恋爱,婚姻,家庭,交友,性格,命运,生肖等诸多人生课题,是一本别样的生活教科书。
马克思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创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二者的共同的基本思想就是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看作是一个自然史过程,人类社会历史至今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是一个社会生产关系从低级到高级的合规律的过程,这里不存在所谓的人的本质的异化到复归的问题。为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应排除人道主义历史观、人本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影响。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原初语境中,唯物史观是一种哲学吗?如果不是,存不存在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的哲学?如果存在,它与唯物史观又是什么样的关系?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考察,笔者发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初语境中,唯物史观不是一种哲学,而是一种历史观、一门实证科学;马克思学说有自己的哲学,但它既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也不是辩证唯物主义。
本书在对大量经典文献精心研读的基础上。重新提出和确证了这个重要学说: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并非永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只是在人类社会实践功能度的特定水平上,社会历史发展才呈现类似自然界盲目运动的历史现象;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人类主体畸变为外部力量(自然和人的物化世界)的奴隶,而社会历史发展则外化为一种近似于自然历史运动的“无主体过程”。
本书以人类对历史规律的探索历程为前导。着力研究马克思如何突破以往历史观的局限而走向历史的深处,即发现历史自身规律的过程,由此深刻揭示了马克思的历史观在人类历史观变革方面具有的划时代意义。其中特别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重要范畴、理论价值、内在矛盾以及通向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必然性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
本书着重梳理和分析了活跃在英美地区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以及后马克思主义重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在整体叙述上遵循了“具体的总体”研究方法,在总体层面,分析了英美学者重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之心路历程、研究方法、理论特征和学术影响;在具体层面,分析了五种思潮重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之个性化内容。
本书共分为七章,其内容包括:生产方式的结构与生产关系的两重功能;科恩对生产力一元决定论的辩护:一个批判的考察;有机生产方式的变迁及其动力:迈向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等。
本书剖析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范畴和思想的理论价值、内在矛盾,并对马克思转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性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本书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国情运用与发展唯物史观进行研究的初步成果。分别介绍了存在决定论的运动与发展,意识形态论的运用与发展,发展阶段论的运用与发展,矛盾动力论的运用与发展,精神动力论的运用与发展,科技推动论的运用与发展,历史合力论的运用与发展等。
本书从价值、剩余价值存在和经济的层面,围绕“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这三个核心范畴和相关理论展开讨论,以此尝试着打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而打破传统教科书体系“拍脑门式”的抽象和思辨,从而为推进历史唯物主义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微观视点和实证基础。
本书阐述了一个根本的政治学问题,即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王不能代表法律,反而要顺服上帝律法,并对人民这一权力的源头负责。内容包括政府是否由神的律法来确立;政府是否授权于本性之律等。